佛手花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s(Noot.)Swingle的花朵和花蕾。
佛手又名九爪木、五指橘、佛手柑。为芸香科常绿小乔木。主产于闽、粤、川、江浙等省的佛手,其中浙江金华佛手最为著名,被称为“果中之仙品,世上之奇卉”,雅称“金佛手”。
佛手不仅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而且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经济价值。佛手全身都是宝,其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辛、苦、甘、温、无毒,入肝、脾、胃三经,有理气化痰,止咳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种药用功能。据史料记载,佛手的根可治男人下消、四肢酸软;花、果可泡茶,有消气作用;果可治胃病、呕吐、噎嗝、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等病症。据《归经》等载,佛手并具治鼓胀发肿病,妇女白带病及醒酒作用,是配制佛手中成药的主要原料。
生长习性
佛手花为热带、亚热带植物,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不耐严寒、怕冰霜及干旱,耐阴,耐瘠,耐涝。以雨量充足.冬季无冰冻的地区栽培为宜。最适生长温度22~24℃,越冬温度5℃以上,年降水量以1000~1200毫米最适宜,年日照时数1200~1800小时为宜。适合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酸性壤土、沙壤土或粘壤土中生长。
地理分布


产台湾、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南部较多栽种。越南、老挝、缅甸、印度等也有。
主要价值
归经:肝;胃经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快隔
佛手花
考证:出自《随息居饮食谱》。 科属分类:芸香科
主治:肝胃气痛;食欲不振
生态环境:生于热带、亚热带。
各家论述:《药材资料汇编》:平肝胃气痛。
采收和储藏:4-5月早晨日出前疏花时采摘,或拾取落花,晒干或炕干。
资源分布: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有栽培。
功效分类:疏肝药
性味:微苦;微温
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medicaL.var.sarcodactylis(Noot.)Swingle的花朵和花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g。
养生之道
佛手花,圆锥花序或为腋生的花束,雄花较多。其果实顶端分裂如拳,张开时
佛手花
如指,其状如佛手,故名“佛手柑”。佛手花香气浓郁,十分宜人,古人多用作寿礼、贡礼。佛手花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花朵和花蕾。花期在夏季,于早晨日出前疏花时采摘,亦可拾取落花,晒干或炕干均可。
中医认为佛手花性平,归肝经,用于胃气痛。佛手果实富含维生素C,芳香辛散。将果实切成薄片,用沸水冲饮,有健脾,解酒之功效,并长于舒肝和胃、行气止痛。对肝郁气滞、脾胃不和所致的肋胁胀痛、脘腹痞闷及呕吐食少等症有一定疗效。将150克佛手洗净,切成细丝,装入瓶内,加入白酒200毫升,封紧瓶口,每日摇动一次,半月后即成疏肝理脾,消食化痰的“佛手酒”。佛手柑10~15克,粳米50克,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后放人粳米。再加水400毫升左右,煮成稀粥,加入适量冰糖即成。每日温服2次。用于治疗胸闷气滞,年老胃弱,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暖气呕吐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