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芦(学名:Veratrum nigrum L.):百合科藜芦属的植物,多年生草本;根茎短而厚;茎具叶,基部常有残存叶鞘裂成纤维状;叶通常阔,抱茎。有强脉而具折;花绿白色或暗紫色,两性或杂性,具短柄,排成顶生的大圆锥花序;花被片6,宿存;雄蕊6,与花被片对生,花丝丝状,花药心形,药室贯连;子房上位,3室;花柱3,宿存;蒴果长1.5-2厘米,宽1-1.3厘米。花果期7-9月。
生于海拔1200-3300米的山坡林下或草丛中。产中国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湖北、四川和贵州。也分布于亚洲北部和欧洲中部。
该种具医药功能,根及根状茎具辛、苦,寒。有毒。涌吐风痰,杀虫疗疮。祛痰,催吐,杀虫。用于治疗中风痰壅、癫痫、淋巴管炎、虐疾、乳腺炎、骨折、跌打损伤、头癣、疥疮等症,还可用于灭蛆、蝇等。


医药用途
根及根茎入药,能催吐、祛痰、杀虫,主治中风痰壅、癫痫、喉痹等;外用治疥癣、恶疮、杀虫蛆
药理作用
①降压作用
产黑藜芦根的初提液,藜芦根浸膏的水溶液及精制品的醇溶液,经过多种麻醉动物实验均证明具有明显而持久的降压作用,无急速耐受现象,在降压的同时伴有心率减慢、呼吸抑制或暂停(即Bezold-Jarisch效应)。
②其他作用
黑藜芦对家蝇有强大的毒杀效力。
中医选方
治诸风痰饮: 藜芦十分,郁金一分,为末。每以一字,温浆水一盏,各服探吐。(《经验方》)
治中风不语,喉中如曳锯声,口中涎沫: 藜芦一分,天南星一个(去浮皮,于脐子上陷一个坑子,纳入陈醋二橡斗子,四面用火逼令黄色)。同一处捣,再研极细,用生面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三丸,温酒下。(《经验后方》)
治头痛不可忍:藜芦一茎,暴干,捣罗为散,八麝香麻子许,研匀吹鼻中。(《圣济总录》吹鼻麝香散)
治头痛鼻塞脑闷:黎芦(研)半两,黄连(去须)三分。上二味,捣研为散,每用少许,入鼻中。(《圣济总录》通顶散)
治黄疸: 藜芦着灰中炮之,小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小吐,不过数服。(《肘后方》)
治老疟久不断者:藜芦、皂荚(炙)各一两,巴豆二十五枚(熬令黄)。依法捣,蜜丸如小豆。空心服一九,未发时一九,临发时又一丸,匆饮食。(《补缺肘后方》)
治久疟不能饮食,胸中郁郁如吐,欲吐不能吐者,宜吐,则已:大藜芦末半钱,温水调下,以吐为度。(《素问病机保命集》藜芦散)
治诸疯疮,经久则生虫:藜芦(去芦头)、白矾(烧灰细研)、松脂(细研)、雄黄(纲研)、苦参各二两(锉)。上药,先捣藜芦、苦参为末,入猪脂一斤相和,煎十余沸,绵滤去滓,次入松脂、雄黄、自矾等末,搅令匀,待冷,收于瓷合中,旋取涂之,以瘥为度。(《圣惠方》藜芦菜散)
治鼻中肉渐大,气息不通:藜声三分(去芦头,捣罗为末),雄黄一分(细研),雌黄一分(细研)。上药,同研令匀,每用时以蜜调散,用纸拈干,展药,点于肉上,每日三度,则自消化,不得涂药在于两畔,恐涕落于药上。(《圣惠方》)
治牙疼:纳菱芦末于牙子L中,匆咽汁。(喀千金翼方》)
治自秃:末蓉芦,以腊月猪密和涂之,先用盐汤没,乃敷。(名补缺肘后方》)
治头生肌虱:葫芦末掺之。(《亿斋直招方》)
治自秃:末蓉芦,以腊月猪密和涂之,先用盐汤没,乃敷。(名补缺肘后方》)
治头生肌虱:葫芦末掺之。(《亿斋直招方》)
治疥癣:蓉芦,细捣为末,以生油调敷之。(《斗门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