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角为名贵药材。今多用同科动物藏羚羊及黄羊的角,作为羚羊角的代用品。 羚羊角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羚羊角呈长圆锥形,略呈弓形弯曲,约长15至33厘米,类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嫩枝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光滑如玉,无裂纹。除尖端部分外,有10至16个隆起环脊,间距约2厘米,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凹处,习称“握之合把”。基部直径3至4厘米,内有坚硬的角柱,习称“骨塞”,长约占全角的1/3至1/2,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其外面角鞘内的凹沟紧密嵌合,从横断面观察呈结合部呈锯齿状,对光透视,上半段中央有一条隐约可辨的细孔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质坚硬。气无,味淡。

羚羊角的功效
1、平肝熄风:羚羊角减寒,入肝、心、肺经。主泻肝火,清心肺。肝主风,开窍于目而藏血,所以为平肝熄风之要药。可用予肝阳上亢,头目眩晕,及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等病痛。
2、清热镇惊:本证多见予温热病后,邪热炽盛所致。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口渴唇焦,以及小儿热盛惊厥,可首选本品清热解毒,镇痉安神。
3、凉血解毒:本证多见于温热病,热入营血所致热盛动血,症见:身体壮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紫黑或吐衄便血,舌质深绛。可首选本品清热凉血解毒化斑。《本草再新》:“去瘀疮血,生新血,降火下气,止渴除烦。”
4、散血解毒:多用痈肿疮毒血热毒盛者,可由于外感六淫,或过食膏梁厚味,内郁湿热火毒,引起毒邪壅聚,致使营卫不和,经络气血凝滞不通所致。症见;身寒热,痈疮处局部焮红肿痛,口渴饮冷、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溃后脓血稠黄,舌质红苔黄.脉数。可选用本品清热凉血解毒。
5、鉴别应用:羚羊角与石决明均为介类药物,均能平肝潜阳,镇惊熄风,明目,石决明泻肝火不如羚羊角,但能补肝阴,清肺热,可治骨蒸劳热。羚羊角主泻肝火,兼清心肺,散血解毒,可治热毒血瘀发斑,痈肿疮毒。
羚羊角的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能降低小鼠的朝向性运动反应,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可加速巴比妥及乙醚麻醉的开始速度,显著降低对五甲烯四氮唑、士的宁、电休克的敏感性, 但不导致肌肉松弛.羚羊角煎剂10g/kg 给小鼠灌服,能显著降低咖啡因所引起的惊厥率和加快其恢复率, 使死亡率降低.
给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醇提取液10g/kg、水煎剂2g/kg、水解液80mg/kg , 均能延长硫喷妥钠的睡眠时间.小鼠腹腔注射羚羊角注射液80mg/kg,亦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的睡眠时间.
2. 解热作用 羚羊角煎剂对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引起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 灌胃后2小时体温开始下降,6小时后逐渐恢复.
3. 降压作用 用羚羊角醇提取液1g/kg 给麻醉犬或猫静脉注射, 可使血压降低.给清醒大鼠应用羚羊角制剂1g/kg,亦有明显的降压作用.
4. 其他作用 羚羊角酶、酸水解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流感杆菌、乙型链球菌及流感病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羚羊角外皮浸出液, 能增加动物对缺氧的耐受能力,有镇痛作用.
羚羊角做法指导:
1. 温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痉厥抽搐者,可与钩藤、菊花、生地、竹茹等配伍。
2.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羞明者,可与龙草、黄芩、栀子、草决明等到相伍。
3. 肝火上冲,胃气不降,卒然吐血者,可与大黄、肉桂配伍。
使用提示:内服:煎汤,1.5至3克,宜先煎2小时以上;研末,每次0.3至0.6克;或磨汁,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或磨汁涂敷;或研末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