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或黄皮树的树皮,黄柏别名檗木、檗皮、黄檗,黄柏的功效是清热解毒、清热燥湿,黄柏的作用是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等,黄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如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黄柏。
说起黄柏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的这个问题,是不是还都会有很多的朋友们对于黄柏的相关知识都非常的感兴趣呢?黄柏是一种普通的中药材,但是,黄柏有着很好的抗菌,消炎的作用,而且还有很好的止咳,抗肝炎的效果,下面就跟随久久养生网小编一起来深入的了解一下吧。

黄柏的功效:
功效分类: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
主治:湿热痢疾、泄泻、黄疸;梦遗、淋浊、带下;骨蒸劳热;以及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痈疽疮毒;皮肤湿疹。
性味:苦;寒。黄柏与黄连同样含较多的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亦大体相似,参见黄连条。但含量较黄连低,并含有其他成分,作用亦有些差异。
黄柏的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黄柏抗菌有效成分为小檗碱,故其药理作用与黄连大体相似,但含量较黄连低。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草绿色链球菌、痢疾杆菌(宋内氏除外)、溶血性链球菌、脑膜炎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均有效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枯草杆菌、百日咳杆菌、破伤风杆菌亦有抑制作用;对H37Rv、鸟型结核杆菌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可使菌数减少,但浓度达1%时呈现抑菌作用。在用豚鼠接种人型结核菌(H37Rv)作实验治疗时,口服或注射的疗效均很差。对接种牛型结核菌的豚鼠,黄柏提取物的盐酸结晶物肌肉注射时,有一定疗效。黄柏对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及X线检查有好转,且优于黄连。在试管中,黄柏煎剂或浸剂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水煎剂不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剂量需较黄连大I倍)。在体外对阴道滴虫也有弱的作用。据报道,黄柏酸碱法提取物制成1:1黄柏液,用灌肠法可治疗菌痢,一般2-4天可痊愈。黄柏理疗液用直流电导入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总有效率达97.3%。
2.抗真菌作用:
关黄柏和川黄柏的乙醚浸提物对新型隐球菌和红色发癣菌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作用比制霉菌素强,但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作用比制霉菌享弱。
3.镇咳作用:
黄柏果实的挥发具有镇咳作用,其镇咳成分主要为香叶烯。并从挥发油中分得小檗碱和5,5'-二甲基糠醛醚。
4.降压作用:
黄柏对麻醉动物静脉注射或腹腔注射,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降压作用,颈动脉注射较静脉注射的更强,因此降压可能是中枢性的。对季铵型的黄柏碱加以改变而合成的叔胺型的化合物名昔罗匹林(Xylopinin)亦可引起迅速、显著之降压;在Ⅰ-Ⅱ颈椎间切断脊髓则降压消失,因而也证明降压属中枢性的。此外,昔罗匹林有较强的抗肾上腺素样作用,对压迫颈动脉、窒息、电刺激大内脏神经引起的升压反应及注射肾上腺素或电刺激颈上交感神经节引起的瞬膜收缩反应均受到抑制。
5.抗滴虫作用:
黄柏煎剂,10%浓度与滴虫液1:1混和培养,对阴道毛滴虫有抑制作用。
6.抗肝炎作用:
黄柏煎剂6.25-100%体外试验,对乙型肝炎抗原有抑制作用。黄柏碱对慢性肝炎有一定作用。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黄柏煎剂,100%浓度,0.3ml/只灌胃,连续7天,能增加小鼠脾空斑形成细胞数。
8.抗溃疡作用:
黄柏提取物(去小檗碱)100mg/kg皮下注射,100、1000mg/kg灌胃或皮内注射,对乙醇、阿斯匹林或幽门结扎诱发的大鼠胃溃疡有抑制作用。
9.其它作用:
黄柏碱和昔罗匹林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小鼠的自发活动、各种反射均受到抑制;给予未麻醉家兔昔罗匹林,脑电波可出现振幅慢波。黄柏碱有轻度的箭毒样作用,对蛙腹直肌紧张度无影响,但能抑制由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反应。对离体兔肠,黄柏粉可增强其振幅,黄柏酮可增强其张力及振幅;黄柏内酯则抑制肠管。在带有胰瘘的家兔身上,黄柏有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黄柏内酯在接近致死量(0.05-0.1g/kg)时,可降低兔血糖,黄柏酮无此作用。据称黄柏酮有保护血小板的作用。黄柏对孑孓(10ppm在18小时内可杀死62%)、家蝇有杀灭作用。此外,还有利尿、健胃、外用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作用。
黄柏的食用方法:
黄柏用法用量:煎汤,3-12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浸洗。
黄柏用药禁忌:黄柏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如脾虚泄泻,胃弱食少者忌服黄柏。
黄柏饮
功效:主治鼻中热气生疮,有脓臭兼有虫。
组成:黄柏2两(去粗皮)。
用法:上以冷水浸1-2日,绞取浓汁1盏服之。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黄柏酒
功效:消炎、止疼,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组成:黄柏30克,40%酒精150毫升。
制法:将上药切薄片,置容器中,加入40%酒精(或以浸泡药面为宜),密封,浸泡24小时,用滤纸过滤备用。
用法:先将患耳用双氧水擦洗干净,试干,取黄柏酒少许滴入耳内,每日清1—2次。
来源:《中药制剂汇编》。
黄柏膏
功效:主治眼暴赤涩痛。眼翳。
组成:黄柏1两(去粗皮,为末),蛇蜕(微炒,细研为末)1两。
制法:上用醋浆水3盏,于铜器内煎1盏,稀稠似乳,绵滤待冷,瓷盒盛。
用法:点眼大眦。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四。
黄柏散
功效:主治口糜生疮。
组成:黄柏(蜜涂,炙千,去火毒) 白僵蚕(直者,置新瓦上,下以火焙至丝断,去火毒)各等分
用法:上二味,捣为细散,掺口内及舌上,有涎吐出。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一七。
黄柏散
功效:主治天泡疮,肿起白泡,小如绿豆大,大如蚕豆大。连片而生,或生头顶,或生耳前后。
组成:黄柏1块。
制法:猪胰涂,炙酥,为末。
用法:湿者干掺;干者,麻油调搽。
来源:《医学心悟》卷四。
黄柏散
功效:主治湿癣痒不可忍。
组成:黄柏(去粗皮)1两,黄连(去须)1两,胡粉(研)1两,雌黄(研细)半两。
制法:上为散。
用法:先以米泔清洗净,拭干敷药,1日2-3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黄柏散
功效:主治小儿头面身体生疮,热痛。
组成:黄柏2两(锉),水银半两,苦参3两(锉),黄连1两(去须)。
制法:上为散,以猪脂和搅乳,入研水银星尽。
用法:每使,先用温清洗疮令净,拭干敷之,日3次。
来源:《圣惠》卷九十。
黄柏散
功效:主治打扑伤损筋骨折,及跌扑疼痛。
组成:黄柏1斤,半夏半斤。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用半两,生姜自然汁调如稀糊,以鹅翎敷之,用纸靥贴,如干再敷。先用绢帛封缚,次用杉木扎定,良久痛止,即痒觉热,乃是血活,即得筋骨复旧,轻者3-5日即愈,重者不过旬月。干,频上姜汁尤佳。
来源:《普济方》卷三○九。
黄柏散
功效:治手足皮枯,则为水窠,或痒如疥癞,及雁来疯。
组成:胡椒5钱,黄柏4钱,黄连4钱,防风4钱,大枫肉2钱,枯矾2钱,大茴香3钱,花椒3钱,雄黄5分,硫黄5分,槟榔2枚,斑蝥10个,潮脑1钱5分。
制法:上为末。
用法:腊猪油调搽。如麻木者,亦可擦其痒;搔破擦之则皮自然如旧矣。
来源:《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黄柏汤
功效:主治小儿夏月外感寒邪,迫使热气内入肠胃,下痢赤白,状如鱼脑,壮热头痛,手足烦。
用法:上十二味,哎咀。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百日至二百日小儿,一服40毫升,二百余日至一岁小儿,一服50毫升。
来源:《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黄柏丸
主治:痢下黄赤水,或黄赤脓,四肢烦,皮肤冷。
组成:黄柏(去粗皮)30克 黄连(去须,炒)60克 熟艾15克 黄芩(去黑心)30克
用法:上四味,捣罗为末。用白蜜90克炼熟,加醋30克溶化,人前药末和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饮送下,日服二次。
来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黄柏苍术丸
功效:清热燥湿。主治湿热下注之肛门湿疹等。
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等份。
制法:上二味共研细末。
用法:每服3—5g,‘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黄柏苍术汤
功效:治慢性湿疹。
处方:黄柏9克,苍术9克,蒲公英9克,滑石15克,龙胆草15克,生地15克。
用法:水煎服。
来源:《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黄柏升麻汤
功效:泻火散热,主治口臭生疮。
组成:黄柏、升麻、甘草(生)各15克。
用法:上药切,水750毫升,煮取250毫升,入地黄汁毫升,再煎至250毫升。分2次服。
滑石黄柏散
功效:清热利湿。适用于湿热腹泻者。
组成:滑石、黄柏、甘草各10克。
制作:上药共研细末。
用法:每日3次,每次服3克。
蚕砂黄柏汤
功效:清利下焦湿热。
组成:生蚕砂30克,生黄柏30克。
用法:上为末,每服9克,空腹用开水调下。
黄柏薏苡仁粥
功效:治疗遗精湿热下注型:遗精频作、或尿时精液外流,心烦少寐,口苦,小便热赤不爽,小腹及阴部作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材料:黄柏10克,萆解10克,薏苡仁2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黄柏、萆解煎取汁,再与薏苡仁、粳米同煮粥,粥熟调入冰糖适量,稍煮片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