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 食疗养生 养生食谱
      四季养生 疾病预防 养生视频 养生常识
      水果养生 两性养生 奇闻异事 养生图库

失眠症状及身体危害失眠是睡眠障碍的一种症状,以经常不能正常睡眠为特征,主要表现为睡不好、无睡意、欲睡却始终不能入眠、眠浅易醒及短睡不能满足需求。
 
临床上有些人并非全然失眠,只是睡眠品质差,不能出现深度睡眠状态,例如常睡眠中断、多段式,多梦,诸如上述。除此以外,失眠的人会呈现精神不济,失眠并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会使人个性容易冲动、脾气暴躁、缺乏耐性、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体力日差、甚至出现焦虑、忧郁等情感性精神疾病变化。
 
若经常失眠容易导致自律神经系统紊乱,加速脑部退化,还会使人免疫力下降。发育期的儿童其睡眠不足,会减少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生长发育。二.失眠的诊断失眠的诊断,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载,先要从睡觉时间不足以及入睡和觉醒时间来订一个标准,可依照下列几点作为参考,例如: 
1.一般理想睡眠每日大约七至八小时左右。少时正常睡眠时间30分钟以上则谓之失眠。
2.难以入睡。即在床上准备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还不能入眠者。
3.醒来再入睡困难。即睡眠中醒来不易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以上。
4.觉醒过早。即早上起床比正常时间提早30分钟以上。
5.遇有考试、工作及家庭因素等,因压力导致睡眠不佳。
 
有上述一种表现,且起床后觉得爱困、精神倦怠,头脑不清,或有头疼、头晕等现象,其情况持续三天以上,即可诊断为失眠。三.失眠病机古代医家称失眠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不得眠”等,不寐的病因虽多,但其病理变化,总属因阳盛阴虚,阴阳失交。
 
中医对失眠诊断,似现代医学所谓睡眠障碍征候,也是以经常不易入眠为特征,如果一、两天因情志等因素影响而睡眠不好,现代医学诊断为暂时性失眠,尚不能完全定义为睡眠障碍。不寐病情轻重不一,轻者时寐时醒,寐而不稳;严重者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亦是出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不睡。理论上与西医较不同,其失眠涵义其实类似,中医既然认为不眠是“阴阳荣卫失调”所引起的病症。是根据《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灵枢口问篇: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内经阐诉人之不眠的因素,是由阳盛阴虚,邪气干扰内脏所引起。中医主张人体应该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规律,任何违背这个规律,生理自体调节功能就会出现障碍,也就可能会导致疾病产生。四.中医诊断及治疗景岳全书:「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惟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皆虚证。」除外邪深入及内邪滞逆之扰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及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所以,故神安而寐也。故欲求寐者,当养阴中之阳,及去静中之动,则得之矣。然而, 治疗上中医会先根据患者的症状、了解病因、再依个别体质、症型施治。将失眠分成实证和虚证,实症又分肝郁、痰热、心火、胃不和等。虚证又分心脾虚、心肾虚、心胆虚等。依中医理法方药,拟定施治方针,如灵枢邪客篇:「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已通其道而去其邪……,阴阳已通,其卧立至」 。
 
此为,古代医家治疗失眠的法则,仍可作为现代中医师治疗失眠症状之参考依据。惟因时代变迁,物种演化,人类身处时代背景不同,其失眠情况及因素相对照古代亦会有所差异。然而,医者在临床诊断治疗仍需多所变通,俾能收效。针刺疗法,失眠时可选择针刺配合药物治疗,有不错效果。穴位可以选择如四神聪、神门、心俞、印堂、三阴交等。其治疗功用为:镇静安神,健忘,失眠,清心,烦闷,头晕、头痛等。五.结论实际上,中医治疗睡眠障碍,在临床已有很好的疗效,但因病情不一,改善时间各异。短期失眠可以很快获得改善,一般而言效果算良好。若失眠情况较严重且已长年失眠者,或经常依赖西药助眠剂者,在中医治疗上,其疗程较久,可能须达3至6个月以上的积极治疗,甚至需要配合针灸,其改善情形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关阅读

进入中医养生栏目

热门文章

回到久久养生网首页

推荐阅读
回顶部
@ Copyright 2015 久久养生网(m.99x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