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微软官方网站称,公司已经同意向中国当局补缴约1.4亿美元税款。
根据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周日发表的一篇文章,微软公司必须向中国政府补缴8.4亿元人民币(1.37亿美元)税款和利息,未来还将缴纳每年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追加税。
此前,中国官方媒体没有指出是微软公司而是称“M”开头的一美国公司,6年来在中国亏损超过20亿元,但同业却都实现了盈利,因而中国的税务部门认为该公司存在避税目的的“转移利润”行为。报道还称,这家美国公司承认了避税行为,并同意让中国的子公司补税。
对此,微软发言人在邮件声明中称,“中国和美国税收机关2012年就微软在华业务达成双边预约定价协议,。中国向微软收取符合预约定价协议条款的税收。”预约定价协议确定了转让定价的税务处理方式,微软在全球都采取这样的方式。

转让定价方式是指公司分支之间内部交易与财务收支往来的记录办法。
根据2014年财报,微软整体实际税率为21%,远低于美国企业通常的35%,主要因为其通过在爱尔兰、新加坡和波多黎各的“海外地区业务中心”转移了获利。据新华社称,这个“M”公司称在中国六年来亏损逾20亿元人民币,而其他公司却录得盈利,税务部门据此得出结论,该公司的行为不合理。
此前,该公司已经被中国反垄断机构调查。
转移利润非常普遍
“跨国公司的跨国避税行为其实是非常普遍的,只要在法律边界内是允许的,但不能触犯违法边界。”中央政法大学财政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诉记者,目前,跨国公司避税的主要税种是所得税,法律依据是《企业所得税法》,但实际上操作上存在很多难题。
“转移利润是最常见、最简便的方式,通过给国内的关联企业制定高价收费的形式将利润转移到其他地区。举例说,对于微软等IT公司,知识产权是最容易实现的产品。它对于其他独立企业售价5000元的专利产品,给关联公司1万元的专利定价,就可以将其中5000万利润转移到另一个公司去。”施正文说,打击这种行为,主要依赖国际的《企业净利润法》等,可以要求按照市场竞争水平向关联企业定价。
“但这种事后管理工作量是十分复杂的,主要还需要依赖事先定价,预估未来的关联公司产品售价。”施正文肯定了预约定价双边协议的意义:“签署这个协议后,微软应该没有所谓非法避税空间,其税收在合理纳税程序中。”
但这种形式相对难以推广。“预约定价协议需要各个税务机构的配合,这涉及各个国家税收竞争,利益分成的问题。”施正文认为,国际反避税的关键是如中国香港在内的“避税地”的配合:“税收不比贸易,是实打实的资金竞争,目前大部分协议都是双边的,没有多边。而很多避税地银行具有严格保密协议,当税收情报不流畅、税率不达成统一标准时,是很难实现的。”
可喜的是,目前国际反避税行动已经有了明显的突破。去年8月,中国成为《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的第56个签约方,这是中国签署的第一份国际多边税收协议。中国当年反避税对税收增收贡献达468.6亿元,比8年前累计增长100倍。